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
在父母和长辈面前,我们确实多多少少都变成了“小孩”。但这个小孩当得快不快乐,还得看我们变成了哪种小孩。
我们总结了成年人有可能变成的 6 种小孩,你是哪一种?
1. 自在小孩
怎么舒服怎么来!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成年人的世界要求我们保持比较高的自我监控水平,比如,大家很少会穿睡衣去上班吧。
 
保持衣着整齐、外表干净,是最典型的自我监控之一。在重要的场合,面试、初次约会等等,我们都会特别地注意外表和着装,时刻关心头发有没有变乱,就连鞋子也不能有灰呢。
 
除此之外,和陌生人吃饭,我们会注意细嚼慢咽、餐桌礼仪;在工作时,我们也会尤其注意不给别人添麻烦、或是如何通过一些自我表现获得赞许。
 
总之对自我进行监控是成为成年人的过程中,必然会学习到的技能。自我监控的目的,无外乎就是获得赞许,或者避免批评。
 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 
但是,当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监控行为,也不会损失喜爱或者招致批评时,自我监控就没有什么必要了。
 
家的理想状态,就是一个不需要过度自我监控的地方。
 
我们可以在父母面前可以穿肿得像半扇猪的睡衣,在爱人面前贴着面膜撩起刘海,和朋友们一起吃饭,我们可能会躺在沙发上翘着腿、用食物把整个脸颊塞得鼓囊囊。
 
这时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礼貌和拘谨。我们不需要早起做家务来避免批评,也不需要假装不会被爆米花电影逗笑,不需要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对新款车型的见解。得意的时候纵情高歌,失意的时候嚎啕大哭,这些都不会影响他们对我们的喜爱。
 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 
在这样的人面前,在这样的家里,我们就是自在小孩,可以放心地回到那恣意的孩童状态。毕竟,小孩可不知道自我监控为何物啊。
2. 没用小孩
被以“保护”的名义,高度地不信任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在孩提时代我们确实需要很多保护,但我们总是能听说一些父母,把自己那已经长大成人、能独当一面的孩子,依旧当作一个“什么都不行的家伙”来对待。
 
我们和别人相知相爱,这时父母却会因为我们的爱人“是单亲家庭”,或是“身上有纹身”等等原因阻挠这段关系,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有这些特征的人一定会伤害我们;
 
我们寻找到了新的职业发展,或者是和朋友一起筹建摄影工作室,或者是旅行博主,有时也会遭到强烈的反对,因为这些“没有保障”的工作,一定会让我们晚景凄凉;
 
假期我们想用自己赚的钱带父母出去旅行,即使做好了完整的规划,也经常会被质疑是不是被骗了、是不是乱花钱了,最后导致玩也玩不好,大家不欢而散。毕竟,小孩哪会做什么旅游规划呢?
 
就这样,不被家人信任的人,即使在外面叱咤风云,回家以后,还是变成了“没用小孩”。
 
有些恋人和密友之间也是一样。他们总是在说,我是为你好、我是担心你。外面的世界很危险,不按照我的想法去做,你一定会受伤。
 
这些“关爱”虽然打着“保护”的名义,但实际上是一种对对方的高度不信任。而一直被当作这种“无用小孩”,是真的会激发我们的无用感(sense of uselessness),导致负面的心理后果(Zhao et al., 2017)
 
而且,一些人所谓的“保护欲”,也不过是“控制欲”的另一个名字罢了。
3. 撒娇小孩
上至80岁的外婆都得一起说“宝宝话”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在我们对小孩说话的时候,会不自觉地模仿小孩们的语气;跟小猫小狗说话的时候,我们也会试图用它们的表达方式来与它们交流。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其实,成年人只有在面对和有真正亲密感、真正的情感联结的对象时,才会经常发生这种“装嫩”状况,这样的语气语调,表达了彼此之间的关爱和呵护(Bombar et al., 1996)
因此,有些成年人回到家里或者亲密的人那里,就变成了这种“撒娇小孩”。
比如用“屁股蛋儿”来代表“臀部”,或者“大拇哥”来代表“大拇指”,爱用这种“指代语”交流的情侣们,拥有更高的亲密关系质量和承诺程度(Bell et al., 1987)
一些更温和、更有趣的表达也会被划入宝宝话范畴。当家里一直养的小狗去世了,我们会劝父母说,“狗狗在天上当星星啦”,想家人的时候会说,“在外地想外婆想到都枯萎了”。谁不知道去世和想念是怎么一回事呢?但是在亲密的关系里,大家就是更愿意温和有趣地去表达啊。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当然,除了言语上的撒娇,很多像小孩一样的互动方式也代表着类似的意义:
比如看见爸爸在吃什么好吃的,就张开嘴“啊——”一声让他给喂一块;在家没事干,看见妈妈走来走去地在忙活,就忍不住讨嫌一般地跟在她后面转悠;看见恋人靠在沙发上玩游戏,自己也爬过去抬起ta的手臂窝在ta怀里。
虽然这些举动只是一些行为方式上的“当小孩”,但当一段关系里,彼此总是允许这些童稚化的举动出现,这难道不令人放心嘛。
4. 渺小小孩
想什么、说什么都没有人听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还有一种人,在亲近的人面前,却是“渺小得变成了小孩”。
成年以后,大到对于职业的选择、婚姻的规划,小到睡前喜欢喝一点牛奶、起床之前愣神发一会儿呆,我们总有一些自己的秩序。
但是很多人回到家里,却连自己房间的门都不被允许关上。父母总是要保留自己随时出现在你的房间里的权利,你关上门,他们打开,一关一开之间直接让你那不良的童年回忆闪现——
“小孩子哪有什么隐私啊?”
当你在认真地和他们讨论自己关于伴侣和婚姻的看法时,他们一个字没有听进去,断言道:“你懂什么,人就是要结婚的”;或者你在分享工作上的压力和不公平,他们也不屑一顾:“这算什么压力”。
有些密友和爱人之间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,他们总是试图冲击你的思考、情绪、坚持和秩序,你的想法不成熟,你的情绪也太幼稚。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当重要他人把你的情绪和想法当成“小孩子才会这样想”时,是很需要警惕的情况。因为对很多人来说,把一个成年人当成小孩,实际上是把对方当作“半人”来对待。
人们面对真正的小孩时,有时会把小孩“去人性化”。人是有情感、有文明的,但小孩的情感和想法经常因为不够成熟而不被重视。
而成年人经常被重要关系中的人这样对待,不但会降低自尊水平,还有可能导致负面的心理后果Karantzas et al., 2022),本质上,变成了一个渺小小孩。
因此,当你在关系中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和情绪都因为“太幼稚”而不被重视时,是时候离开这段关系,去当个大人了。
 
5. 胡来小孩
宝想到、宝说出来、宝马上去做!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但和渺小小孩不同,还有一种人,回到亲近的人那里,马上就变成了膨胀的“胡来小孩”。
比如这个同事,平时挺正经一个人,放假回家就开始用自己的脑门表演敲鸡蛋。结果敲到了一颗生的,原来是他爸看着好玩,给故意混进去一颗。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面对孩子独特的体验和想法,有些父母总是要“管一管”,要给它们“掰正”。他们的孩子不能不从众,不能不守规矩,不能被人当成异类。
这么长大的人,成年以后也不敢不从众,即使有了一些奇怪的、离经叛道的想法,不敢宣之于口,也不敢去尝试。
然而有些成年人,但一旦放假回到家人身边,他们就知道回到了一个被允许捣乱的地方了。而家人面对这种些行为也觉得无伤大雅。没关系,孩子爱玩,支持孩子玩。
这种感觉会从这家人相处的各种细节表现出来。孩子要换家族头像?换吧。孩子要给头像上加圣诞帽?加啊,孩子的想法多有趣。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处在这样亲子关系中的人,总是能感觉到自己那独特的生活体验正在被尊重。因此,他们敢想也敢说,在父母面前,能重新做回那个很敢表达、很敢做的小孩。
即使在家庭里没有感受过这些,这种感觉扩大到亲密友人和爱人之间仍然适用。试想,是不是有些朋友总是能激发你的“叛逆因子”,让你突然有勇气跟着翻宿舍的墙,或者一起琢磨怎样才能免费坐上摇摇车。
有些恋人们之间也是这样: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在这样的关系面前,我们童年的奇思妙想全都回来了,和他们在一起,你的想法变得好玩,一拍即合就是有趣拍档。这都是一段让人放心当小孩的关系,为我们召回的“胡来小孩”啊。
6. 另一种胡来小孩
过度胡来的时候,不惜“伤害”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内心的胡来小孩膨胀过度的时候,有些人就会做出有伤害意味的胡来行为。
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胡来小孩,他们会辱骂和殴打家长,没有买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,就会在地上打滚。这时,他们是在用伤害对方或是自己的方式,来满足自己的欲望。
过度溺爱、过度打压,都有可能让小孩变成这样。
而这种不健康的行为,也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。极端的情况是,赌徒儿子骗走妈妈的救命钱去赌,妈妈流着泪原谅他;不给买车的话女儿就爬上天台,再多嘴一句她就往下跳。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坏的关系,坏的家,会让我们变成这种胡来小孩。儿童时期的我们不擅长沟通,天然地以自己的欲望为中心,当一个成年人做出这些类似的举动时,他们就向着童年时的自己发生了退行。
退行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是指一个人在面临焦虑、挫折或其他应激状态下,心理状态会返回童年,放弃已经学会的相对成熟的应对方式,用更原始或幼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(Balint, 2003)
很多人在工作场合看起来情绪稳定,可是在父母面前,只要一不满意就发脾气、不耐烦甚至摔东西;在普通社交场合显得成熟大方,可在亲密的人面前稍有不快就言辞过激、情绪失控,这些其实都是想用伤害对方的方式,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在这样的关系里,我们变成了那不懂得沟通、只知道满足的胡来小孩。这种退行一方面反映了一些我们自己的不成熟,但本质上,这段关系也一定出了问题,才会导致这种行为的出现。
 
让你放心当小孩的地方,才是家
 
以上这些“小孩”,不止和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适用,和亲密的朋友、恋人爱人之间也适用。那么,盘点完了所有“小孩”,现在的你正在做哪种小孩?
选到了1、3、5的朋友们,祝贺你们,你们真的“回家”了。
 
虽然我们在前文提到,当小孩,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退行。但是,退行并不是完全消极的、完全不能被个人所控制的。
 
当我们处在可以让我们放心当小孩的关系,反而会激发我们主动去当小孩的想法。
 
这被Michael Balint称为“良性退行”,在这类退行中,人们主动地利用童年心理状态的优势,比如更丰富的想象,更开放的思维,来构建一个自主性的空间,完成对现实焦虑的化解。
 
在做一个成年人的时候,我们经常需要独自面对压力和烦恼,必须直面现实消极的浪潮。但如果有人愿意让你暂时地复现童真,来给予你支撑和动力,那个人那里,就是家。
 
正如荣格所说,有些退行并非是对幼稚本身的回归,而是努力获得某些更重要的东西。童年时的安全感、爱的回应和信任关系,就是这样的退行想要寻找的东西。
 
回到拥有着这些东西的地方,就是回家。它有可能是父母的家,有可能是和密友合租的小屋,也有可能是和恋人共筑的爱巢。
 
现在就转发这篇文章给那个人,在ta或ta们那里,你回家了;如果你还在漂泊,那么祝你早点回家。
 
今日互动
你找到了真正的家了吗?
除了这 6 种,你还是哪种小孩?
 
References:
Balint, M. (2013). The basic fault: Therapeutic aspects of regression. Routledge.
Bell, R. A., Buerkel-Rothfuss, N. L., & Gore, K. E. (1987). “Did you bring the yarmulke for the cabbage patch kid?” The idiomatic communication of young lovers. 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, 14(1), 47-67.
Bombar, M. L., & Littig Jr, L. W. (1996). Babytalk as a communication of intimate attachment: An initial study in adult romances and friendships. Personal Relationships, 3(2), 137-158.
Karantzas, G. C., Simpson, J. A., & Pizzirani, B. (2022). The loss of humanness in close relationships: An interpersonal model of dehumanization. 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, 46, 101317.
Zhao, Y., Dupre, M. E., Qiu, L., & Gu, D. (2017). Changes in perceived uselessness and risks for mortality: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ample of older adults in China. BMC public health, 17(1), 1-9.

两性情感原生家庭自我成长

关系里这种隐秘的操纵,很多人都以为是爱

2024-3-8 7:56:29

两性情感原生家庭

“我都这么生气了,你就不能说句话吗?”

2024-3-8 7:56:30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